天津中医药

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院孙增涛:坚持做一个真实 

来源:天津中医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8-16

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准妈妈哮喘发作,没有人敢给这样的患者用药,孙增涛大胆地接过了这位患者的治疗。后来这位妈妈将锦旗和孩子的照片都拿到了医院里,这位妈妈甚至想要带一家三口过来。”讲起这些,孙增涛眼中盈满了笑意。

据悉,孙增涛报考的那年,河北医学院全院仅招收500余人,其中中医招收学生120多人。这120人中仅有20多人的第一志愿是中医,他就是其中之一,其余均是从西医专业转来的学生。可见那时中医人才的珍贵。

孙增涛教授与同事进行病例讨论(第二排右一)

在门诊中,孙增涛明显感受到这种分量在变重。“以前大家都觉得中医是慢郎中,西医治不好的才过来看中医,现在一些急病也会来找来。”一位发烧高热下肢红赤(静脉炎)的患者按西医的治疗应该立即“吊水”,至少需要挂两周的青霉素。在孙增涛这里求诊后,到第二天体温就降低了,没几天便治愈了。说起这个案例,他印象非常深刻。

一个人学会中医,可以帮助很多患者。如果一群人学会中医,加入中医的推广工作,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。让中医药能为更多人所接受,甚至自发宣传是孙增涛一直以来的愿望。传统中医常以症状或证候命名疾病,这与现代中医药体系是不甚相同的。“中成药研发、命名不能像过去一样,一直停留在证候、症状的表现上,而应在疾病的改善上有所体现。”孙增涛坦言,用开放、包容的态度,结合疾病的认识、发生发展规律、核心病机去理法方药,才能让中医药为更多人所认识,让一些对中医药不是很精通的西医师更容易理解与运用中医药。

当时作为院长的他仍常常在一线奔走。“院长只有深入一线,才能知道一线的事情,才能不断与大家一起进步。”即使在任职副院长、院长的17年中,行政事务繁忙,孙增涛也从未放弃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、一个半天的查房工作。在他看来,很多幸福感是从一线获得的。

在国家出现困难时,两位恩师敢于站出来,铁肩担道义,为国分忧,更为孙增涛树立了一个绝佳的榜样。在点滴的工作中,他们也倾囊相授。晁老说:“临床是一切经验的源头,犹如活水。你必须亲自去实践,在临床中积累经验。”于是,孙增涛夜以继日地泡在医院病房中,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又针对感冒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。

孙增涛教授查房中(左四)

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

天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。在这世间,人命是最大的事,救人命是最大的任务,接受这项任务的医生就是被降以大任的一群人。医生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?孙增涛形容——勤学不辍、苦并快乐着。5年本科+3年硕士+3年博士,是很多医学生的标配,再到临床上摸爬滚打,闯出一番天地,要历时数年,这个职业很不容易,但也非常有价值。健康所系,性命所托。他常这样教育年轻医生:“无论何时何地,医生都是崇高的职业。天道酬勤,做医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清贫,挨得住辛苦。另外还要把身体锻炼好,这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,不容任何闪失。”博学而后成医,厚德而后为医,谨慎而后行医。他一直将说过的话付诸于行动之中。

与中医的缘分其实起于更早之前。小时候孙增涛母亲身受风湿性心脏病所累,痛苦不已。邻居中有位从北京过来的老中医,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,总是被他请来给母亲治病。从那时起,中医便不经意间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。

孙增涛教授教学中

1981年,在河北沧州吴桥——中国杂技之乡,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踏上了高考之路,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五年。

那时防护设备简陋,口罩还是两层纱布那种材质的。戴二个口罩在病房里憋气,出病房后才能松口气。“比新冠肺炎恐怖多了,那真是一场遭遇战。”谈起彼时经历的那段难忘的记忆,他仍心有余悸。

那时录取率不高,考上大学是件非常难得的事情。在填写志愿的那一刻,在母亲的期待中,在老师的鼓励下,孙增涛毅然选择了河北医学院(现河北医科大学),从此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及至后来,他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、院长,成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一位教授。作为老师,他耕耘杏林,孕育天下桃李;作为医生,他不负一身白衣,扑在一线救死扶伤。

上一篇: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
下一篇:没有了